第16章 钱谦益:明末清初的文坛盟主

  一、万历进士
  明天启元年(1621年),钱谦益担任浙江乡试的主考官,并转任右春坊中允,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同年,浙江发生了一起科场舞弊案,钱谦益虽不是直接责任人,但仍受到了罚俸的处分。这起事件可能是由于当时政治斗争的波及,钱谦益因此被迫暂时离开官场,回到家乡常熟。
  明崇祯元年(1628年),钱谦益再次出仕,任詹事、礼部侍郎。当时正值推举内阁大臣的关键时刻,钱谦益担心如果礼部尚书温体仁和礼部侍郎周延儒一同进入内阁,自己的地位会受到影响,于是采取了一些手段试图阻止二人入阁。钱谦益派遣门人瞿式耜向皇帝进言,建议推举成基命及钱谦益等十一人为阁臣候选人,排除了温体仁和周延儒。
  这一举动引起了温体仁和周延儒的不满,导致钱谦益与二人结下了梁子。不久之后,钱谦益在主持浙江乡试时,考生钱千秋作弊事件被揭露,钱谦益因此被罚俸。温体仁和周延儒趁机追论钱谦益受贿,崇祯帝亲自召见双方对质,结果钱谦益被撤职并处以杖责。
  崇祯十年(1637年),常熟人张汉儒诬告钱谦益贪污不法。巡抚张国维和巡按路振飞上书为钱谦益鸣冤,而钱谦益也曾为已故太监王安写过碑文,此事被司礼太监曹化淳知晓。曹化淳帮助钱谦益脱险,最终刑毙张汉儒,并揭发了温体仁。温体仁因此被迫辞职,而钱谦益则被削籍归乡。
  二、剃发降清
  清顺治二年(1645年),即南明弘光元年,清军逼近南京。随着清军的步步紧逼,南京城内的气氛变得异常紧张。在这关键时刻,钱谦益面临着人生中最为艰难的选择。
  据传,当清军兵临城下时,柳如是曾经劝说钱谦益与她一起投水殉国,以示忠贞。钱谦益沉默不语,随后走下水池试水,表示水太冷,无法跳入。柳如是则准备投入水中,却被钱谦益拉住。
  五月十五日,钱谦益率领其他大臣在倾盆大雨中开城迎接清军统帅多铎,正式投降清朝。这一举动标志着钱谦益在政治立场上的重大转变,也让他背上了背叛旧朝的骂名。
  清军占领南京后不久,清廷颁布了剃发令,要求所有汉族男子剃去前额头发,留长辫子以示归顺。剃发令引起了汉族民众的强烈反感和抵抗,许多人宁愿选择死亡也不愿屈服。
  钱谦益在这个关键时刻做出了个人的选择。根据史敦《恸余杂记》的记载,钱谦益有一天突然说头皮痒得很厉害,随即出门去了。家人以为他只是去用篦子梳理头发,没想到不久之后他就剪掉了头发,留着辫子回来了。这一举动表明他已经接受了清朝的统治,并按照清朝的规定剃发。
  同年秋天,钱谦益上京等候任命。顺治三年(1646年)正月,清廷任命他为礼部右侍郎,兼任管秘书院事,并担任修撰《明史》的副总裁。这意味着钱谦益不仅获得了清廷的信任,还在文化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值得注意的是,在钱谦益北上赴任期间,柳如是留在了南京。这一安排可能是出于个人安全的考虑,也有可能是柳如是不愿离开故土。
  钱谦益的选择在当时引起了极大的争议。一些人认为他的行为是对旧朝的背叛,但也有人同情他的处境。与此同时,与钱谦益关系密切的一些官员,如河南巡抚越其杰(马士英妹夫)和河南参政兵巡道袁枢(兵部尚书袁可立之子),则选择了誓死不降清朝,最终绝食而亡。
  三、辞官归乡
  清顺治三年(1646年)六月,钱谦益以身体不适为由请求辞官归乡。清廷同意了他的请求,但命令当地的巡抚和巡按随时监视并向上汇报他的动向。钱谦益携带着柳如是返回了南京,之后他们又回到了常熟。
  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突然被逮捕,并被押解到北京,关押在刑部的大牢之中。柳如是得知消息后,不顾自己的病痛,毅然跟随钱谦益前往北京,并积极奔走,为丈夫的释放四处求助。她甚至上书陈情,表示愿意代替钱谦益受罚,或者与他一同赴死。
  顺治五年(1648年)四月,钱谦益再次因为与黄毓祺案有关联而被囚禁在南京的监狱中。这次被捕的原因是黄毓祺案的牵连。黄毓祺是反清复明的志士,而钱谦益被认为与黄毓祺有所联系,因此遭到了清廷的调查和惩罚。柳如是一如既往地为钱谦益奔走营救,她利用自己的人脉和社会影响力,多方斡旋,最终使钱谦益得以幸免于难。
  钱谦益获释后,对柳如是的全力救助深感感激,为此写下诗句:“恸哭临江无孝子,从行赴难有贤妻”。这句话表达了他对柳如是在困难时刻给予的支持和鼓励的感激之情。
  出狱后的钱谦益被限制居住在苏州,并寄寓在拙政园。这段时间里,他虽然失去了自由,但依然保持着文学创作的热情。钱谦益在这一时期的生活充满了挑战,但他凭借着柳如是的坚定支持和自己的文学才华,度过了这些艰难的日子。
  四、暗中复明
  顺治六年(1649年),钱谦益从苏州返回常熟,表面上他过着退隐的生活,但实际上暗中与西南和东南海上的反清复明势力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一年,他还致信南明桂王政权桂林留守瞿式耜,用“楸枰三局”作比喻,痛陈天下形势,提出了当务之急、要着和全着,并报告了江南清军将领的动态及可能争取反正的部队情况。瞿式耜收到信后,非常感动,上奏桂王说钱谦益虽身处异族之中,却从未忘记明朝,他的规划和形势判断准确无误,充满了忠诚和义气。
  顺治七年(1650年),钱谦益不顾年迈体弱,多次亲自前往金华策反总兵马进宝反清。他的行动展示了即使在身体条件不佳的情况下,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为恢复明朝而努力。
  顺治九年(1652年),李定国攻克桂林后,按照桂王的命令,以蜡丸书的形式命令钱谦益及前兵部主事严拭联络东南地区的反清力量。钱谦益接到命令后,“日夜结党,运筹部勒”,积极筹划反清复明的行动。
  顺治十一年(1654年),郑成功、张名振北伐时,钱谦益和柳如是积极响应,倾尽家财资助抗清义军。起事失败后,钱谦益并未灰心,继续与反清复明志士如魏耕、归庄、鹤足道人等秘密策划,以接应郑成功再度北伐。为了便于联络各地的反清力量,钱谦益还在长江口白茅港建造了红豆庄作为隐居之所,以便刺探海上消息。
  顺治十七年(1660年),郑成功、张煌言率水陆大军再度北伐,接连攻克数镇,钱谦益为此激动不已,赋诗作歌颂抗清之师,直斥清廷暴行。然而,当这次北伐再次失败后,钱谦益感到深深的挫败和绝望,痛感“败局真成万古悲”。尽管如此,他仍然坚守着自己对明朝的忠诚。
  清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在八十三岁高龄时去世,葬于虞山南麓。在他去世后,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十二月,乾隆帝亲自下令将钱谦益列入《贰臣传》乙编,以此区别于其他投降清朝的人,如洪承畴等人。这一举措反映了乾隆帝对于钱谦益晚年秘密从事反清复明活动的认可,尽管他的降清之举在当时备受争议。
  结语
  钱谦益的一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复杂而又充满矛盾的例子。他的文学才华和学术贡献为后世所称道,而他在明清易代之际的选择则引发了后人的诸多讨论。无论如何,钱谦益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他的作品和思想至今仍有研究价值。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