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蛋家大部队1

  几条陌生渔船并排开过来,当地渔民们停下手里的动作,好奇的张望。
  男女老少都有,穿着打扮其实也和童瑶一群人差别不大。
  童瑶作为重生人士,并不会特立独行。
  穿衣打扮,均是从头到脚灰扑扑,头上也包着布巾(防海风)。
  生活在乡下,合群很重要的。
  出海更要往丑了打扮,要不然…后果自负。
  后世有这么一句话:
  女人打扮精致,不是为了取悦别人,而是取悦自己。
  童瑶是认同的,但不代表她会去行动。
  只要干净整洁,把自己收拾利索就行。
  码头上的渔民,唯一的不同,就是光着脚,长衣长裤卷了几卷。
  不是穿不起鞋,而是这边的气候使然。
  本就是个热带气候,穿着鞋热不说,还碍事,光脚方便干活。
  收鲜老哥姓罗,且叫罗老哥吧。
  罗老哥一马当先,熟练的找到位置,停好船,大着嗓门热情道:
  “你们就停在这边,这位置好。”
  杨父几个老渔民也大着嗓门,用感激的语气回了几声。
  旁边还有渔民在船上拣货呢,他们丈二摸不着头脑,想开口问老罗这些人是谁。
  又不好意思,只好低头装作认真拣货,实则心不在焉,偶尔偷看。
  童翔和童木几人都缩着脖子不太敢张望。
  陈北大见到那么多人,嘴也不聒噪了,老实巴交的杨大伯身后猫着。
  杨溪俊三个小不点吧,也别指望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
  要娘背,要娘抱,总之,就是要安全感。
  直到收鲜渔船老哥停船上岸,和身边熟人说明童瑶这群人的来历。
  船上的渔民一听这几条船的人是都蛋家人,只不过是在别的省份上岸而已。
  刚想换个友好的笑脸去打招呼,就见一个身量挺高、微胖、五官标致的年轻媳妇。
  正笑眯眯朝自己打招呼。
  逢人三分笑,见面三分真,剩下的四分不重要。
  当地渔民笑意加深,用生疏的普通话和童瑶寒暄。
  最为热情的还是老太太、婶子们。
  没招啊,她们到了当婆婆的年纪咧。
  就喜欢童瑶这种又高又大块,一看月经就准时、规律、量大…
  三个字总结:好生养!
  童瑶:(作者,你真该死啊!我瑶妹的脸都被你写没了!)
  童瑶有多社牛,十里八村都知道。
  场面热起来后,童瑶示意阿娇和艳下船。
  和当地大娘、年轻媳妇拉近距离聊。
  十分钟后,熟了,彼此都熟了!
  罗老哥眨巴眼,抹了一把后脑勺,想和杨父几个老兄弟感叹几句。
  就见一众男人习以为常,站在渔船上都不带动的。
  与有荣焉的对自己点头、微笑。
  罗老哥:……
  不是,出门在外,不都是男人打交道的吗,你们先一步进化了吗?
  杨父怕耽误罗老哥,就客气的让他先去忙。
  这次多谢他帮助,等忙完了回头找自个,到时候请吃饭。
  罗老哥客客气气的摆手:
  “阿弟,不用不用,我把你还大几岁呢,咱这渔港大部分都是蛋家人,你就把这当自个渔村,别怕生。”
  完了不等杨父几人说话,就指了指左边的几条渔船,笑道:
  “那几条船不是咱们蛋家人,不过性子都好好的,有啥事也可以问他们。”
  “你在看右边,海域上有一排排的网格,那叫鱼排,上边屋子是住人的。
  那地方你们别去招惹,那是香江老板过来搞养殖的,他们有大船也有十多米的铁皮船,大船这边没法停,铁皮船晚点回来……”
  罗老哥确实够道义,该交代交代完,就上岸跟着家人回家了。
  人家不图一顿大餐,是个见好就收的主,拎着几斤鱼货乐滋滋和家人分享。
  童瑶是用背带背的儿子,手是空着的,见大娘们边说边抬筐。
  她二话不说,撸起袖子直接帮忙。
  一个人背着娃,就能抬起一筐五十斤重的鱼货。
  阿娇和阿艳也去搭把手,两人合力抬的、
  艾玛,这大娘们对童瑶刮目相看的同时,又忍不住对三姐妹心生好感。
  大娘们追上去,连连说不用。
  不用二字还没说全乎,童瑶都到地儿了。
  “没事,阿婶,我力气大,搭把手的事。”
  阿娇和阿艳跟着摆手,说小事。
  三人是入乡随俗,当地渔民称呼人就是:阿婆阿公、阿叔阿婶,前头带个阿字。
  和童瑶娘家那边有些像,童瑶喊起来也顺口。
  大娘们乐得合不拢嘴,知道她们是来卖鱼,就透露道:
  “好好好,阿婶这就是最后一筐了,不着急回去,咱唠会。
  你们着急卖鱼是吧,别去前头那家、你看,这家门口是不是站着个胖娘们,这家不行。
  一家人都是不好说话的主,称货搞鬼的,鱼货帮你抬啊,可人摔摔打打。
  底部的鱼货这么一整,就给整稀巴烂。
  完事后,要么让你降价卖,要么就要你给她家。
  以前我家也抹不开面,被坑了几回,就不在她家卖了。”
  阿娇和阿艳安耐住性子,不出声,跟着大娘手指的方向看过去。
  童瑶一眯眼就看清楚人了,三十来岁,穿着明显不同,布料是时下流行的。
  脖子上带了珍珠项链,手腕上带着银手镯。
  叉着腰幺五幺二的和两个老渔民叭叭,气势足足的,看起来就不好相处。
  大娘们又重点说了几句这家收购点怎么怎么不好,能不去就不去。
  童瑶三人听话的点头,大娘们只觉得自己得到了信任。
  这外来的年轻媳妇脾性真好啊,比自家儿媳妇还好。
  一位大娘先打头,兴致勃勃继续:
  “还有那家,那男人四十来岁,瘦瘦小小,你看他那面相,滑头吧。
  他家老娘趁着鱼货多,人又忙,偷摸顺鱼虾回家,几两半斤的顺,好多渔民都不好意思说那老阿婆。”
  童瑶不可思议:
  “咋有这样的人咧,那还有人卖鱼货给他们啊?”
  大娘无奈道:
  “有啊,怎么没有,这两家不是本地人,是两个香江老板的亲戚。
  你看那边的小木屋,海面上的网格是养海鱼海虾啥的。
  两家收鱼是小头,大头是帮养殖呢。
  咱村里好多人在传,养海鱼海虾能赚大钱,都想跟着学点,这不,想要拉近关系吗。”
  大娘这么说的话,童瑶倒是能理解了。
  不过她没发表啥意见,因为大娘话还在继续:
  “最后这两家还不错,是咱蛋家人开的,人实诚,鱼价有一说一。”
  “妈咪,下下。”
  “娘,窝也下。”
  “下来下来,娘。”
  三个小家伙不耐听了,嚷嚷要下来。
  童瑶她们只好把孩子放下来,叮嘱别乱跑,就在边上玩。
  三个小不点乖乖点头,手牵手站在原地,好奇的看几个大娘的孙子孙女们。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