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1)孔子曾言:“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此言深邃,道出了人们对于财富与地位的向往,同时也揭示了追求这些时所应秉持的原则与底线。
  财富与尊贵,无疑是世人所追求的。它们象征着物质上的富足与精神上的荣耀,是每个人心中的梦想。然而,孔子却告诫我们,追求这些并非无条件的。若不以正道得之,即便拥有了财富与地位,也难以心安理得地享受。因为,真正的富贵,并非仅仅在于物质的丰盈,更在于内心的安宁与道德的坚守。
  相反,贫穷与低贱,是众人所厌恶的。它们带来的不仅是生活上的困苦,更是精神上的折磨。然而,孔子告诉我们,即使面对这样的境遇,我们也不能违背道义去摆脱它。因为,真正的贫穷与低贱,并非外在的境遇所能定义,而是取决于我们内心的选择与坚守。
  那么,何为君子之道呢?孔子说:“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句话告诉我们,君子的名节与声誉,皆源于对仁德的坚守。他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不会违背仁的原则。即使在最仓促、最困顿的时刻,他们也会坚守仁德,始终不渝。
  仁,是君子立身处世的基石。它涵盖了关爱、尊重、宽容等诸多美德,是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应遵循的准则。当我们以仁心待人,不仅能赢得他人的尊重与信任,更能让自己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与坚定。
  因此,我们应该时刻铭记孔子的教诲,以正道追求富贵,以仁心面对贫贱。无论身处何种境遇,都应坚守内心的原则与底线,始终保持一颗仁爱之心。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走越光明。
  (2)孔子也玩“凡尔赛”:富贵贫贱间的“道”与“仁”
  话说有一天,老夫子孔子站在讲台上,捋着胡子,悠悠然地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哎呀,这话一出口,台下的弟子们纷纷竖起了耳朵,心想:老师这是要传授我们什么发财致富的秘籍吗?
  孔子见弟子们如此好奇,便微微一笑,继续道:“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这话一出,弟子们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心想:老师这是在说啥?富贵贫贱跟“仁”有啥关系?
  其实啊,孔子老先生可不是在跟大家聊八卦,他这是在谈人生哲学呢!他说,富贵和贫贱,这都是人们想要和不想要的东西,但关键在于,你得用正当的方式去得到它们。如果你用不正当的手段去追求富贵,那你就算得到了,也不会心安理得;同样地,如果你因为贫贱而心生怨恨,甚至走上歪路,那也是不可取的。
  那么,这个“道”究竟是什么呢?简单来说,就是做人的原则和底线。孔子认为,一个人无论贫富,都应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不做违背良心的事。这样,你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坦坦荡荡,问心无愧。
  而“仁”,则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他认为,一个真正的君子,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保持仁爱之心。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不能放弃对仁的追求。因为只有这样,你才能成为一个真正有品德、有修养的人。
  说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孔子这些话听起来有点高大上,跟咱们普通人有啥关系呢?其实不然。想想看,我们生活中不也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吗?比如,有的人为了赚钱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的利益;有的人因为贫穷而自卑、怨恨,甚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这些都是因为没有坚守好自己的“道”和“仁”。
  所以啊,孔子老先生的话虽然听起来有点深奥,但仔细琢磨一下,你会发现它们其实非常实用。它们就像一盏指路明灯,指引我们在人生的道路上保持正确的方向,不迷失自我。
  当然了,我们也不是说要完全照搬孔子的思想,毕竟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但是,我们可以从中汲取一些有益的启示,比如,要坚守自己的原则和底线,不要为了一时的利益而牺牲自己的良心;要保持仁爱之心,对待他人要宽容、友善;要学会在困难中保持坚强和乐观,不轻易放弃自己的信念。
  最后呢,我想说,孔子的思想虽然古老,但它们依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们所探讨的,是人性中最基本、最普遍的问题。只要我们用心去体会、去实践,就一定能够从中受益无穷。
  所以呀,下次当你听到有人谈论富贵贫贱时,不妨想想孔子老先生的话,看看自己是不是也能够在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忘坚守自己的“道”和“仁”。这样,你的人生才会更加充实、更加有意义。
  好了,今天就跟大家聊到这儿吧。如果你觉得这个话题有意思,不妨也去读读《论语》,看看孔子老先生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智慧吧!

上一章目录+书签下一章